摘要:在福建自驾游期间,有好友一再推荐我去泰宁看看,说它是皇帝赐名的地方,而且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泰宁原本叫“归化”,到了北宋时期,本地文人墨客、商贾豪门,认为“归化”二字具有“感化归顺”之意,甚是不妥,于是一致要求更名。直至北宋元...
在福建自驾游期间,有好友一再推荐我去泰宁看看,说它是皇帝赐名的地方,而且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泰宁原本叫“归化”,到了北宋时期,本地文人墨客、商贾豪门,认为“归化”二字具有“感化归顺”之意,甚是不妥,于是一致要求更名。直至北宋元祐元年,状元叶祖洽托闽使张汝贤奏请朝廷改名,宋哲宗将孔子家乡阙里府号“泰宁”赐予其作为县名,寓意为“泰平、安宁”之意,泰宁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我们到达的当天傍晚就迫不及待地要去古镇看看,最先遇到的就是这组气势非凡的雕塑群。据史料记载,在宋朝时期,泰宁人文极为发达,先后有李纲、朱熹、杨时等历史名人曾在此讲学,历史上泰宁曾出过状元2名,进士50多名,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说,这匹高头大马,就是隔河两状元准备赴京赶考的坐骑,真可谓是意气风发、英姿飒爽。
泰宁古镇的这组群雕着实太给力了,把泰宁的历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特别是当年先贤授课讲学、著书立说的场景再现了泰宁古镇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泰宁古镇自古就拥有读书尚学、崇文尚德之风,难怪皇帝会御赐名字给这里。
我们来了才知道,泰宁这片热土 ,千百年来不仅孕育了历史民俗文化,还孕育了红色苏区文化,据记载红军曾三进三出泰宁,泰宁一度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中心,中央苏区的门户和红军集散地。同时泰宁还孕育了丹霞岩穴文化 、生态地学文化,我们后来领略了泰宁寨下大峡谷和大金湖的无穷魅力,并因此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在这里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就设在这里,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民众农耕生产,备战备荒、自给自足。我们在即将步入到古镇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两部大水车,它们的寓意一定是指泰宁人民世世代代勤劳坚韧的风范。
泰宁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的杉岭支脉东南侧,我们那天自驾从连城过来,轻松到达。泰宁北靠邵武,东连将乐,南邻明溪,西接建宁,西北紧贴江西黎川,如今再也不是那个交通闭塞的小城,它早已取得了飞速地发展,幸运的是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泰宁古镇也得到了极好的保护,我们走过悬挂“尚书巷”匾额的这处牌楼,就来到了泰宁古镇。
我们走过牌楼,牌楼后面悬挂有“绣衣坊”匾额,我们查阅资料才晓得“绣衣”是古代监察御史的别称,泰宁人何道旻明代曾任南京地区监察御史,由于他在任时政绩不凡,口碑卓著,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表彰他的丰功伟绩。
泰宁古城并不大,它是闽西北一座古朴淡雅、康泰安宁的魅力小城,如今的小城依然充满了令人喜爱的烟火气,处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那里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无不彰显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和传承着最质朴的民俗文化。在泰宁古镇慢慢游走真是一种能与历史酣畅淋漓对话的享受。
在泰宁古镇尚书巷里最著名的建筑群当属尚书第,尚书第俗称“五福堂”,它是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宅院,建于明万历至天启年间,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
尚书第建筑为泰宁特有的“三厅九栋”传统木结构建筑格局,整体建筑规模宏大、端庄雅致、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尚书第宅门上嵌有题刻着"尚书第"、"四世一品"等字样的石匾,大量的镂空雕刻图案和砖石木结构,对于研究明代建筑有着较高价值。尚书第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真是一件幸事。
小小的泰宁古镇,却拥有着恢宏浩荡的历史篇章,我们若想完全了解它就必须要住下来,并且走街串巷地去感受那里的生活,多跟那里的老人们交谈,也许会被它的故事所打动,从此把它刻在心里,时不时再来看一看它。图文原创:文艺蜀黍看世界,欢迎关注!